(通讯员:汪玉平、王越)当车辆驶过硚孝高速东山互通,曾经闲置的桥下空间,如今已变身为集生态、经济、科技于一体的88亩“绿色宝库”。这里,亮晶女贞球如圆润的翡翠点缀其间,三拼三角梅花开正艳,智能花箱里的时令草花随四季流转色彩,仿佛大自然在此打翻了调色盘……
这片崭新的东山花境苗木生产基地,不仅破解了东西湖区“四线一口”整治中的共性难题,更构建起“生态美化、产业赋能、民生受益”的良性循环,成为“让闲置空间焕发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的生动注脚。
从“灰色死角”到“绿色宝库”,闲置空间的逆袭之路
“以前这儿哪有什么绿色?桥下堆着建筑垃圾,路边全是私垦的菜地。”东山街居民李大姐望着眼前错落有致的花境,语气里满是感慨。2025年3月前,硚孝高速东山互通区域还是“四线一口”整治中的“老大难”。改造前,这里私垦菜地、乱堆乱放、偷倒垃圾等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既拉低了高速沿线路域“颜值”,更暗藏安全隐患。
破局始于一次跨部门的“圆桌会议”。“当时集团(简称:湖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推进‘盘活路域资源’战略,我们就想着,能不能把桥下空间用起来?”东山花境苗木生产基地项目负责人聂天彪回忆道,“刚好兄弟单位联交投有闲置土地并大力支持,交规院负责设计规划并且其子公司楚通园艺有苗木培育经验,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打造标准化苗圃基地。”(备注:湖北联合交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简称联交投,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交规院,楚通生态园艺公司隶属于交规院,且联交投和交规院都是湖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二级公司)
这场合作得到了东西湖区城管部门与东山街道的全力支持。“我们采取‘普法先行、柔性疏导’的执法模式,联合社区挨家挨户上门给居民做工作,进行‘一对一’普法宣传,发动居民主动参与清理活动,并联合街道环卫公司开展桥下空间废弃物清理专项行动,为项目落地扫清了障碍”东山街综合执法中心执法二队队长张真玮说。短短一个月,共清理违规私垦菜地13处、清除临时构筑物3处,清运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废弃物5吨,确保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如今88亩的基地,早已不是简单的“绿化区”:标准化种植区实施集约化生产,53种苗木遍布其中;花境展示区里,亮晶女贞球、火焰南天竹等造型植物构成样板景观,形成“自主培育、定向供应、市场化运营”的闭环。“我们不仅要消除‘脏乱差’,更要让每一寸土地都产生效益。”聂天彪说道。
漫步基地,既能看到工人在花镜苗木生产车间里培育茶梅球、水果兰球等精品苗木,也能看到经智慧花房“抢救”后的月季“容光焕发”——这些苗木下一季又将用于高速沿线绿化补植,真正实现了“桥下产出”反哺“路域美化”。
从“人海管护”到“智慧赋能”:科技让绿色更持久
径河收费站的“迎宾花廊”,是基地成果最直观的展示窗。13进7出共20个车道的广场上,20个岛台、200米站外广场全被三拼三角梅覆盖,嫣红、粉白的花朵顺着花箱蔓延,让往来司机瞬间卸下旅途疲惫。
“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换花了。”径河收费站站长周鹏笑着介绍。春天摆海棠,夏天换月季……据了解,径河收费站一年换花六次,这背后,是东山花境苗木生产基地对植物特性的精准把握——夏天选耐旱耐高温的三角梅,冬季用耐寒的茶梅,连摆放位置都根据光照精细规划:中分带摆200米,岛尾、岛内错落分布,既不影响通行,又营造出层次美感。
东山收费站则走出了“落地互动”的特色路径。在收费站旁的ETC客户服务中心前,智慧花箱里的时令花卉随季节变换,司机透过车窗就能感受“一步一景”的惊喜。“你看这花箱,不用人浇水,太阳能板供电,下面的水自己循环,再热的天也不怕花蔫了”,东山收费站站长胡丽萍介绍。针对高速岛台浇水难的痛点,东山基地研发了智慧花箱内置传感器,土壤湿度低于阈值就自动滴灌,一年可减少人工成本60%。
“这些花不是‘一次性’的,”负责养护的陈师傅说,“的花送到基地‘抢救’,经浇水、施肥、修剪,一个星期就从‘ICU’(智慧花房)出来了,来年还能接着用。”
这种“循环利用”模式,让景观维护成本降低了40%。基地花境苗木生产车间里,技术员正给干枯的花丛“做手术”:修剪枯枝、更换营养基质、重新上盆……“这些花不是‘一次性用品’,科学养护能延长3-5年寿命。”聂天彪说道。
更智能的是基地的“光梯度种植”方案:强光区种紫薇、月季,弱光区栽玉簪、蕨类,智慧花房恒温恒湿调控,让苗木成活率高达98%。“以前补植100棵树,能活60棵就不错了。” 胡丽萍说,“现在有了基地定向供应,不仅能高效更换,补植成活率也提升了,还更经济实惠,沿线景观也常年‘在线’。”
从“部门独唱”到“协同合唱”:长效治理的共赢之道
“整治不是‘一阵风’,得靠长效机制托底。”参与项目的东山街综合执法中心张真玮坦言,过去桥下空间整治常陷入“清理—反弹—再清理”的循环,关键在于缺乏“管建结合”的合力。而东山苗木基地的实践,恰恰构建了一套跨部门协同的治理模式。
“我们建立了‘每日巡查、定期沟通’的工作机制,执法中心、社区、环卫公司、联交投公司每周召开现场协调会,动态解决环境问题,环卫公司主动协助基地清运生活垃圾和枯树枝,推动实现‘执法有温度、协同高效率、保障可持续’,为周边区域环境治理提升工作打好样板。”张真玮说道。
更可喜的是,基地还带动了周边就业。“我在这儿浇水,又能挣钱,离家又近。”居民张婶笑着说。目前基地固定用工10 余人,旺季临时用工超30人,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
随着产能扩大,东山街道正协助基地协调周边用地。还有周边其他街道也前来考察,寻求市政道路绿化合作。“现在是交投内循环,将来要向外拓展,让‘桥下产出’反哺更多路域美化。”聂天彪说。
从私垦菜地到花境苗圃,从垃圾死角到智慧基地,东山互通桥下空间的蜕变,是东西湖区“四线一口” 整治的阶段性成果,更勾勒出资源盘活的新路径 —— 不是简单的“清理整治”,而是以生态为基、以科技为翼、以协同为要,让闲置空间既美环境、又促发展、更惠民生。
配资门户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