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以往的美国攻击潜艇相比,海狼级无论在鱼雷管数量、口径或武器搭载量都大幅增加,以加强武备能力与持续作战时间,并为将来换装全新发展的武器预作准备。海狼级总共有八门鱼雷管,较以往的美国潜艇多出一倍 。为此“海狼”级设有容积巨大的双层鱼雷舱,大型武器携带量被设定为空前的50枚,鱼雷舱中42枚,发射管内8枚,比“洛杉矶”级改进型多出1/3(37枚),以延长在前沿阵位的作战部署时间,减少为补给弹药而往返穿越苏联反潜防线的次数,增强生存率。由于海狼级是专门用来猎杀苏联潜艇,所以并未配备专门装填对陆巡航导弹的垂直发射系统,舰上可用的武装包括MK48鱼雷 ADCAP、鱼叉反舰导弹、战斧巡航导弹等,未来也会配备发展中的先进巡航导弹(ALAM)。
图片
海狼级武备
MK-48重型线导鱼雷,长5.85米,直径533毫米,重量1582千克,主动寻的模式时,航速可达40节,射程50公里,被动寻的模式时,航速达到55节,射程38公里,作战深度为900米,特别适合攻击大深度高速潜艇和大中型水面舰艇。澳大利亚海军就曾使用一枚MK-48鱼雷击沉一艘八千多吨的退役驱逐舰。Mark 48 及其改进的高级功能 (ADCAP) 变体是 美国重量级潜射鱼雷。MK48ADCAP鱼雷是第一种可以使用海军鱼雷下载器系统的鱼雷,该系统允许已经服役的鱼雷通过其数字制导系统接收快速软件更新。第一枚MK 48 ADCAP鱼雷于1988年进入潜艇服役。
图片
2013年9月11日,海狼号访问挪威哈肯斯沃恩海军基地美国驻挪威大使登艇参观,图中可以看到双层的鱼雷舱结构
图片
MK 48 ADCAP鱼雷
图片
MK 48 ADCAP鱼雷
图片
MK 48 ADCAP鱼雷
海狼级的新型发射装置采用ATP空气涡轮泵弹射系统(和“俄亥俄”级类似),MK-21型涡轮气压泵将舷外海水加压高速注入发射管,推动次口径的鱼雷更安静地出管。传统的高压空气发射系统直接用高压气体推动鱼雷,会释放大量气泡并产生巨响;安装高压气体回收装置后鱼雷舱气压瞬时上升会造成艇员体感不适。而“洛杉矶”级的RPES冲压泵弹射系统采用直线运动的线性泵,和ATP相比重量大、噪音高、准备时间长、武器兼容性低。
图片
在围壳前的甲板顶部有3对6个金属圆盘,用于测量水压、流速等关键潜航数据,向导航系统提供潜艇姿态信息。
海狼级核潜艇在围壳前的甲板顶部有3对6个金属圆盘,具体设备类型和型号我在网上没查到,但应该是类似于B-2轰炸机机头保形大气数据传感器PTU的设备,用于测量水压、流速等关键潜航数据,向导航系统提供潜艇姿态信息。当潜艇靠港有人员在艏部走动时还需要盖上专用护盖,而且左右颜色不同,显示这6个圆盘相当金贵。在圆盘前后还安装有系缆桩等系泊设备,都是可伸缩的,下潜之前全部收回艇体内,保持外表光顺。不过这6个圆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60年代初建造的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艇艏就能看到。
图片
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海狼”级的内部结构从来没有向外界详细公开过,网上能找到的唯一一张剖面图来自美国的《大众机械》杂志专题,但这张图年代久远,应该是“海狼”级服役之前绘制的,图上还是常规螺旋桨而不是泵喷,而且鱼雷发射管位于艇艏,其准确度也可想而知了。1990年2月1日五角大楼展出的SSN-21概念模型,同样是螺旋桨,不过连围壳填角都还没有,鱼雷发射管倒是移到后面去了。
图片
《大众机械》杂志图片
图片
1990年2月1日五角大楼展出的SSN-21概念模型
进入后冷战时期成本已成为国会极为关注的一个要素。1984年负责政策的助理国防部长发起的一项秘密研究就对“海狼”级项目提出了批评,主要集中在成本和海军的潜艇作战效率模型。海军计划1989财年建造首艇,1991财年建造2艘,之后以每年3艘的速度共建造29艘。而研究表明3艘“海狼”级的预算可以采购7艘“洛杉矶”级。如果单打独斗,“海狼”级单艇在任何指标上都远优于”洛杉矶“级,但是3:7的数量对比意味着采购“洛杉矶”级将可以前沿部署更多的潜艇。3艘”海狼“级可以携带150件武器,7艘“洛杉矶”则是259件。
面对暴涨的成本、层出不穷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在1990年取消了1991财年2艘“海狼”级的采购预算,转而增购了2艘“洛杉矶”级。在海军高层提出紧急动议后,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批准了第2艘“海狼”级的预算。1990年8月13日时任国防部长切尼宣布将“海狼”级的建造数量削减了一半,生产速率将降低到每两年3艘。
图片
海狼级建造数量变化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红海军这个昔日最大的对手也轰然倒塌从大洋上消失得一干二净。1992年1月,切尼宣布终止整个SSN 21计划,仅仅完成首艇“海狼”号的建造,国会已经批准的2号和3号艇预算都将撤销,直到1997财年一种替代的新型低成本攻击核潜艇启动前将不再建造新潜艇。1993年一月上台的克林顿政府再次确认“海狼”级将只造一艘。在迪马斯上将的积极奔走下,海狼级的建造数量最终为3艘。
图片
即将完工的海狼号
图片
1995年6月,海狼号核潜艇(SSN-21)在通用电船公司的下水
1989年1月9日,通用动力公司电船部门获得建造海狼号的合同,并于1989年10月25日安放龙骨。于1995年6月24日下水,由玛格丽特·道尔顿夫人赞助,并于7月19日投入使用。 1997年,从龙骨铺设到服役的7年9个月的时间是美国海军潜艇中最长的。1991年9月当“海狼”号工期完成17%时,通用电船在分段壳体接缝处发现大面积发丝粗细的裂痕,所有出现问题的焊缝全部返工,其中一个分段不得不被弃用,它的钢材转而制造结构夹具。返工的代价是成本增加6860万美元,工期延长一年。因为是焊接规范的问题,海军承担了全部责任,但由此产生的超支和延误遭到国会的强烈批评。
图片
海狼号
图片
海狼号
在1996年夏季,首舰海狼号进行试航测试(包括最大航速、潜航深度、声噪测试等),测试结果超出原先指标。在作战测试评估(DOT&E)中,美国海军认为虽然有几项测试门槛无法通过,但整体而言还是判定海狼级潜舰以及舰上的BSY-2作战系统能有效而合适地服役。由于美国海军没有编列经费让海狼级进行全船抗冲击测试,使得海狼级无法通过完整的生存能力评估;然而,海狼级具有诸多新的设计,被认为生存性高于洛杉矶级。
图片
海狼号
2024年9月“海狼”号(SSN-21)已经抵达位于日本神奈川县的横须贺海军基地,这是继2021年10月“海狼”级的“康涅狄格”号在南海撞山事故之后,这一美国顶尖而数量稀少的核潜艇级别再次靠近中国海域。“海狼”号曾是冷战高峰时期美国海军的象征。但面对中国海军的全方位能力提升,如直-20F的批量装备和075、076两栖攻击舰的服役,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显著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海狼级核潜艇的威慑力已经大大降低。
图片
2009 年的一次演习中,“海狼”号引领约翰·C·斯坦尼斯号航空母舰和日本驱逐舰
20世纪80年代因受美国国内经济大气候影响,康涅狄格州的经济一直不景气,失业人数居高不下,成为美国经济发展滞后的少数几个州之一。但是,当位于康涅狄格州格罗顿的通用动力造船公司承包了“海狼”级3艘核潜艇的建造工作后,康州的经济开始腾飞。仅这一项工程就为康州带来了数亿美元的收益,为数十万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全州上下对“海狼”级核潜艇心存感激,力争给“海狼”刻下本州的烙印。为此,康州市长约翰·G·罗兰德早在一年多前就开始游说国会参、众两院及国防部和海军部。
图片
康涅狄格号服役
图片
康涅狄格号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以康州名字命名的“摩涅狄格州”号核潜艇最终诞生了。在该艇命名仪式上,出席的有康涅狄格州市长、市长夫人帕特瑞西·罗兰德和其他高级官员帕特瑞西亲自主持了命名大会。1998年12月11日,康涅狄格号核潜艇竣工交付、入役成军,加入美国大西洋舰队。2019年4月1日,海狼级级攻击核潜艇-康乃狄克号在普吉特海湾海军船厂维护设施,首次利用了原型舰体攀爬机器人进行了“体检”。
图片
攀爬机器人
图片
康涅狄格号体检
图片
2006年康涅狄格号大修
2021年10月2日,美国联合日本英国新西兰荷兰加拿大等国,出动“里根”号、“卡尔·文森”号、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日本“伊势”号4艘航母以及17艘军舰,在台湾岛西南方向的南海海域开展为期4天的规模空前的多科目联合军演。解放军空前出动战机145架次,包括歼16、苏30、轰6、空警500和运8反潜机,以进行模拟拦截和对抗。但这场对抗的真正敌手是美国“海狼”级“康涅狄格”号攻击核潜艇。实际上,早在2个月前,全部三艘“海狼”级核潜艇,即“海狼”号,“康涅狄格”号以及“吉米·卡特”号都离开华盛顿州基萨普海军基地,悄然潜往西太平洋,其中“康涅狄格”号在演习前就轻车熟路潜入南海。
图片
康涅狄格号
图片
康涅狄格号
从2016年起,中国又启动“南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建设,在南海布放利用北斗卫星定位和通讯的HM2000型自沉浮式海洋剖面探测浮标,获得深海盐度和温度分布等各种海洋内部参数。到了2016年8月10日,首颗分辨率达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高分三号“发射升空,具备面向海洋应用的波成像模式和全球观测成像模式,成像幅宽大,与高空间分辨率优势相结合,既能实现大范围普查,也能详查特定区域,结合海洋温盐剖面数据和海表各种海洋参数,可以准确反演海面流场,从而探测潜艇。
图片
南海反潜网
中国在2019年国庆阅兵时突然公开了第一代大型无人潜航器HSU001,其早已经进行实战部署。HSU001长约5米,直径约1米,排水量约3吨左右,续航力约1个月,下潜深度达几千米,电力推进,安静程度远远小于海洋背景噪声,现有的反潜技术极难探测到;其背部有可折叠的光电桅杆和天线,用以探测和传输数据。HSU001搭载超细的20毫米直径的拖曳光纤线列阵,利用潜深优势躲在深海水声通道之下进行游弋巡逻,把光纤线列阵部署在深海水声通道之内,保持自身高度隐蔽性的同时,能够灵活探测并跟踪美军潜艇。
图片
大型无人潜航器HSU001
HSU001或者改进版还很可能搭载了一项中国独有的反潜技术,即超灵敏磁力仪。新型超灵敏磁力仪的有效探测距离达数十公里,不受任何海洋环境和潜艇噪声的影响,大量无人潜航器搭载光纤拖曳线列阵和超灵敏磁力仪,可以不动声色的探测潜艇,数量和续航优势使得HSU001无人潜航器可以成为战略级的搜潜手段。
图片
大型无人潜航器HSU001
中国在2021年5月19日,随着海洋二号D星成功发射,该星与海洋二号B星、C星在轨组网,标志着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建成,为天基合成孔径反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对全球海洋监测的覆盖能力达到80%以上,卫星搭载了多种有效载荷:10波段的海洋水色扫描仪、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扫描微波辐射计和校正微波辐射计,用于实现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对全球海面风场、浪场、高度场和温度场等重要海洋参数的连续观测,其中海平面测高精度为2厘米,实现全球海洋水色环境每天两次,海洋温度每天四次的观测。
图片
康涅狄格号
10月2日下午“康涅狄格”号在南海水下撞击了海图未标注的水下山脉,11名艇员受轻伤,反应堆和艇内空间没有受到影响。“康涅狄格”号在距离西沙永兴岛约79公里处上浮,以水面航行状态返航,10月8日抵达关岛,在2号栈桥靠泊在“兰德”号潜艇支援舰旁进行损伤评估。11月4日,第7舰队司令托马斯中将下令解除“康涅狄格”号艇长阿尔吉拉尼中校、副艇长和军士长的职位,原因是“对指挥能力失去信心”。经过24天的水面航行横渡太平洋后,“康涅狄格”号返回母港布雷默顿。“康涅狄格”号打破了一个世界记录:核潜艇连续水面航行1.5万公里。
图片
康涅狄格后受损
据推测是解放军指挥HSU001对”海狼“进行撞击。考虑到深海环境的特殊性并不适合进行实时遥控,HSU001潜航器接受指令后在自主化AI决策系统支持下,可以进行多个潜航器自组网,可以实现由下而上的搜潜模式,可以安全的开启主动声纳对上方海域进行监测,规避海底声散射的影响。“海狼”的艇艏声呐罩是最佳撞击位置,其采用硬化玻璃钢环氧树脂预浸材料,而非金属耐压壳,HSU001与“海狼”迎头相撞,足以摧毁声呐罩。
图片
康涅狄格号受损
由于未来美国海军在沿岸对陆地上进行作战的机会大增,除了火力投送之外还有侦察、特种任务、水雷作战等需求,近岸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潜伏危机也更为明显,美国海军在1999年12月10日决定变更正在建造的第三艘海狼级潜艇吉米卡特号(该舰在1998年12月5日开始安放龙骨)的部分设计,以满足新的需求,其中最主要的变更就是在舰体后段插入一段30米长的模块,称为 多任务平台(Multi-Mission Platform,MMP),这个结构又称为“蜂腰”(wasp waist), 可容纳特战部队使用的相关设施 (例如与维吉尼亚级类似的大型加/减压出入舱,其出入口能与新一代ASDS先进海豹输送系统接合),或者是更多的武器模块、遥控载具、弹出式侦察器(Distributed Sensors)以及若干“发射后不用理”武器 (Leave Behind Weapons)等等。
图片
下水前夕的吉米卡特号
图片
下水前夕的吉米卡特号
图片
下水前夕的吉米卡特号
图片
即将下水的吉米卡特号
图片
2004年6月5日“吉米·卡特”号命名仪式上的艇员队
图片
2004年6月5日举行命名仪式的“吉米·卡特”号
图片
2005年8月,卡特前总统携夫人在金斯湾基地登上“吉米·卡特”号并出海在艇上住了一晚,卡特站在导航绘图桌前
图片
吉米卡特号增加的“蜂腰”
图片
正在组装的吉米-卡特号核潜艇的特殊用途补充舱段
增加这段多任务平台让吉米·卡特号的潜航排水量超过12000吨,最大航速约降低4节,航速20节时的噪音也比前两艘海狼级略增2dB。由于这些改装,吉米卡特号下水的预期也从最初的2001年延后至2004年6月,并在2004年年9月移交美国海军,2005年2月19日正式服役。由于设计变更以及通货膨胀,卡特号的造价高达32亿美元,较前两艘海狼级的二十多亿美金又大幅攀升,是截至2013年全世界最昂贵的攻击核潜艇。
图片
吉米卡特号
图片
吉米卡特号
虽然海狼级核潜艇在当时几乎没有对手,但是它也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造价过高。海狼级核潜艇的“设计造价”为11亿美元,但实际建造完成后,造价翻了一番,达到了23亿美元,甚至有一艘海狼级潜艇的造价超过了一艘尼米兹级航母。整个“海狼”级计划从初始概念设计的1982年到首艇服役的1997年历经15年,最初80年代估计的总造价是29艘艇共380亿美元,而在1999年估计3艘艇含研发费用的总造价已经达到了160亿美元,平均单价超过50亿美元。因此,在完成第三艘“吉米卡特号”之后,美国海军决定叫停继续生产这款“吞金兽”的计划。
图片
吉米卡特号
2004年11月19日,吉米·卡特完成了阿尔法海试,这是它在公海的首次航行。 “吉米‧卡特”号潜艇比其它两艘海狼级潜艇更大、更先进,可能承担美国海军一些最秘密的任务。因此在过去18年中执行的具体任务类型仍属机密,但这艘潜艇多次获得战斗效率奖和总统单位嘉奖,表明它执行了一些重要甚至可能危险的任务。外界可能永远不知道这艘潜艇参与了哪些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吉米‧卡特”的座右铭是“永远最棒”(Semper Optima)。
图片
吉米卡特号
2005年10月14日,吉米·卡特号开始从新伦敦国家安全局前往华盛顿基萨普海军基地班戈附楼的新母港,但由于潜艇在水面行驶时异常高的海浪造成损坏而被迫返回。损坏得到修复,吉米·卡特于第二天离开新伦敦,并于2005年11月9日下午抵达班戈。2017年4月和9月,吉米·卡特两次返回基萨普-班戈海军基地的母港,悬挂着海盗旗,传统上象征着一次成功的任务。
图片
吉米卡特号
图片
吉米卡特号悬挂海盗旗
总的来说,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在冷战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美国海军的“大洋黑洞”,它为美国提供了无声的猎手能力,保护了美国在大洋中的利益和安全。尽管海狼级潜艇的生产没有达到最初的预期,但它仍然代表了当时科技发展的顶峰,对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未来,随着其他国家海军的逐渐崛起,海狼级核潜艇可能会面临更多挑战,但它的地位和贡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艇长:107.6米,138.1米(吉米卡特号)
艇宽:12.2米
吃水:10.7米
排水量:SSN-21/22:7568吨,SSN-23:10460吨(水面标准),SSN-21/22:9142吨,SSN-23:12139吨(水下)
动力:1座奇异S6W压水堆52000马力,1具备用柴油推进系统。
艇电:海狼级配备先进的声纳与电子系统,最主要的为AN/BQQ-5D整合式声纳套件。此外,舰首还有一具AB/BQS-24高频近距离主动声纳,用于冰下环境以及水雷侦测 ;尔后这套声纳又升级为BQQ-5E,包括以更长的TB-29拖曳阵列声纳取代TB-23。海狼级的TB-16拖曳阵列声纳与洛杉矶级一样,装置于突出于舰 体右上方的管子内,而TB-29则整合于舰体另一侧的压力壳内;而TB-16与TB-29拖曳阵列声纳的施放口则分别位于左舷水平尾舵以及倾斜朝下的安定面上。装备AN/BSY-2水下战斗系统
武备:。海狼级总共有八门鱼雷管,8×舰侧MK-69 26英寸(660毫米)鱼雷管。较以往的美国潜艇多出一倍 ,武器筹载量更大增至50枚 ;舰上可用的武装包括MK48鱼雷 ADCAP、鱼叉反舰导弹、战斧巡航导弹等,未来也会配备发展中的先进巡航导弹(ALAM)。
航速:20节(水面),35节(水下)
续航:40万海里
潜深:610米
人员:133人
服役:SSN-21海狼号,SSN-22康涅狄格号、SSN-23吉米卡特号
图片
海狼号
图片
海狼号
图片
海狼号
图片
海狼号
图片
海狼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门户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