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图文激励计划#1874年12月,白宫里发生了件挺尴尬的事。格兰特总统要招待夏威夷国王卡拉卡瓦,结果厨房里忙活的竟然是从军营调来的伙夫。这帮人做饭的水平你可想而知,基本就是大锅菜的路数。
更离谱的是,如果当天市场上有只更大的火鸡,主厨就临时改菜单。这种随意程度,放到现在估计要上热搜。格兰特夫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亲自下厨救场,这才算给美国外交挽回点面子。
说实话,那时候的美国还真没把国宴当回事。建国初期近九十年,所谓”国宴”就是总统请国会议员吃个饭,级别跟现在的工作餐差不多。
罗斯福改造白宫,国宴才有了样子
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干了件大事,把白宫国宴厅彻底翻修了一遍。原来那个破旧的餐厅变成了新古典主义风格,能容纳140个人。
这个改造可不便宜,但罗斯福觉得值。美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穷乡僻壤了,得让外国人看看咱们的实力。宽敞明亮的国宴厅,精美的餐具,还有一套从欧洲学来的外交礼仪,这才像个超级大国的样子。
美国人还挺聪明,他们没完全照搬欧洲那套繁文缛节,而是搞了个”美式简洁”版本。既保持了庄重感,又不会让人觉得太拘束。后来很多新兴国家都学这一套,因为确实实用。
经济危机年代,国宴也要勒紧裤带
30年代到50年代,美国日子过得紧巴。先是经济危机,接着又打二战,白宫的餐桌也跟着寒酸起来。
罗斯福时期的国宴简朴得让人心疼。总统为了跟老百姓共甘苦,把国宴菜单一砍再砍。先是取消水果,后来连海鲜都不要了。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便宜的鸡肉和火鸡肉,配点豆子萝卜啥的。
海明威参加过罗斯福的国宴,事后直接吐槽说”味道很一般”。这话虽然不好听,但也说明那时候确实是以实用为主,没心思搞什么美食艺术。
杜鲁门接班后,情况稍微好了点。这位密苏里州出身的总统把家乡味道带到了白宫。腌渍西瓜配烤火腿,听起来就很有乡土气息。1951年招待英国女王时,这道菜还真让女王挺好奇,专门问了制作方法。
肯尼迪夫妇带来法式风潮
60年代,美国经济全面复苏,肯尼迪夫妇觉得是时候给国宴升个级了。杰奎琳这个时尚icon直接请来法国名厨Ren Verdon,把白宫国宴搞成了法餐秀场。
变化立竿见影。原来的烤火鸡变成了黑松露酱牛排,朴素的美式浓汤换成了精致的法式汤品。连菜单都用法语印刷,这架势简直要把白宫变成小凡尔赛宫。
杰奎琳的影响力真不是盖的,全美国都刮起了法餐热潮。那些年头,会说几句法语、认识几道法国菜,基本就等于有品味的象征。
这股法式风一直刮到80年代。里根夫妇更是把这事做到极致,为了招待撒切尔夫人,南希里根亲自设计座位安排,还搞了宴会彩排,把客人数量控制在90人以内,就为了显示这场国宴的独特性。
90年代开始,美国找回了自己
克林顿上台后,情况又变了。这位阿肯色州出身的总统对法国菜没那么迷恋,反而更愿意展示美国本土文化。
那时候加州美食运动正兴起,强调使用新鲜的本地食材。克林顿的国宴开始变得清淡健康,蔬菜多了,肉类少了。他还会根据客人的文化背景调整菜单,1994年招待墨西哥总统时,龙舌兰冰淇淋就上了桌。
2005年,小布什干了件挺有意思的事,任命菲律宾裔女厨师Cristeta Comerford为白宫主厨。这是美国国宴史上第一位女性主厨,也是第一位非欧洲裔的白宫主厨。从此以后,白宫国宴真正开始”美国化”。
总统的个人喜好能左右国家餐桌
说起来挺逗,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外交餐桌竟然会被总统的个人口味牵着鼻子走。
老布什讨厌西兰花,结果整个任期内,国宴餐桌上再也没出现过这种蔬菜。当时加州的西兰花种植协会还专门给白宫寄了几箱新鲜西兰花,希望改变总统的看法。结果?人家压根不搭理。
克林顿追求健康饮食,喜欢低脂食物,所以他任内的国宴很少出现牛肉。约翰逊是德州人,每场国宴基本都有牛排。杜鲁门偏爱家乡的腌渍西瓜,这道奇特的菜品在他任内多次登场。
最有意思的是小布什的酒文化问题。这位总统年轻时酗过酒,后来戒了。问题是,酒文化在外交中太重要了,很多时候领导人之间的友谊都是在酒桌上建立的。小布什失去了这个重要工具,白宫工作人员只能想办法,让他用果汁或苏打水代替,举杯时装个样子。
中美国宴见证两国关系变迁
1979年邓小平访美,那场面真叫一个轰动。75岁的老人家9天内参加了80多场活动,美国媒体都说刮起了”邓旋风”。
那时候的招待挺温馨。布热津斯基的夫人亲自下厨做熏烤牛肉,还专门了解了邓小平的饮食喜好,知道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爱吃小牛肉和牛角面包。布热津斯基家的三个孩子还当了服务员,场面特别和谐。
到了2015年习近平访美,规格就完全不同了。奥巴马特意安排了黑松露野生菌汤配绍兴黄酒,这是美国国宴历史上首次出现中国酒类。
这个安排的意义可不小。要知道,美国国宴的酒类要么是欧洲进口的,要么是本土葡萄酒,从来没有过亚洲酒类。绍兴黄酒能上白宫餐桌,说明美方对中国文化是真的认可和尊重。
整个菜单设计也很用心:韭菜米面卷把中式食材和西式做法结合起来,甜品用的是原产中国但在美国扎根的柠檬,这些细节都在讲述中美文化交流的故事。
国宴背后的文化较量
别看就是一顿饭,里面的门道多着呢。每个细节都有讲究:用什么餐具,摆什么花,请谁演出,甚至座位安排都能体现政治态度。
川普招待各国领导人时,经常用加州葡萄酒,这既支持了本土酒业,又展现了加州的地位。奥巴马招待安倍时,寿司拼盘、米麹烤鸡都上了桌,这种文化敏感性确实值得称赞。
有时候文化差异也会闹出笑话。很多美国政要不会用筷子,一些亚洲菜品用西式餐具吃确实别扭。白宫的解决办法挺聪明,他们会提前培训美方人员学筷子,同时准备特制的”文化融合”餐具。
从1874年的草台班子到现在的精致盛宴,美国国宴走过了150年。每道菜都在讲历史,每次碰杯都在写外交。当中国黄酒和美式牛排出现在同一张餐桌上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口味的融合,更是文明的对话。
你觉得哪个时代的美国国宴最有特色?是罗斯福时期的朴实无华,还是肯尼迪时代的法式优雅?
配资门户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