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手里的智能手机,真是越来越离不开身了,里面的语音助手也成了个标配。
不过说实话,很多人对这个语音助手的感觉可能有点复杂。
让它设个闹钟、问个天气,倒是挺利索,可一旦问题稍微复杂点,比如让它帮忙规划个周末出游计划,或者深入聊聊某个社会热点,它多半就要么“正在思考”,要么直接甩给你一堆网页链接让你自个儿看。
这种感觉,就像家里请了个保姆,结果只会烧开水,别的活儿都得你自己来,总觉得差了那么点意思。
大家心里可能都在犯嘀咕,这所谓的“人工智能”,啥时候才能真正变得智能,像个能干的真人助理一样,既懂你心思,又有真本事呢?
最近,国内手机厂商vivo给出了一个新答案。
他们发布了最新的手机操作系统,里面那个叫“蓝心小V”的语音助手也跟着升了个大级。
有意思的是,这次升级不是vivo一家关起门来自己搞,而是拉上了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大模型一起合作。
这就让很多人好奇了,一个手机里装两个“AI大脑”,这是什么操作?
它俩怎么分工?
会不会互相“抢功”?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新趋势,那就是不再追求“全能冠军”,而是讲究“团队协作”。
我们不妨把这个组合想象成一个高效的工作团队。
vivo自家的蓝心大模型,就像是这个团队的“项目经理”或者说是你的“贴身秘书”。
它最核心的本事,是深深地扎根在手机系统里,所以它最了解这部手机,也最懂你的使用习惯。
你平时喜欢用哪个软件,经常看哪类新闻,它心里都有数。
当你对手机发出一个指令时,这个“项目经理”首要的任务就是精准地理解你到底想要什么。
它的工作重点是“意图识别”,把你说的一句模糊的话,拆解成具体、可执行的任务。
但是,光有项目经理还不够。
当任务超出了他的知识范围,就需要外部的专家顾问团来支援了。
豆包大模型和它背后的火山引擎,扮演的就是这个“专家顾问团”的角色。
豆包大模型的优势在于它“见多识广”,背后是今日头条、抖音百科这些巨大的信息库,可以说互联网上包罗万象的知识,它都学得差不多了。
而火山引擎的联网问答功能,则像一个反应飞快的“情报搜集员”,能第一时间去网上把最新的信息给捞回来。
这么一来,整个流程就清晰了。
比如,你拿起手机问“蓝心小V”:“最近有什么口碑好的国产科幻电影推荐一下?”这个指令一发出,团队就开始分工协作了。
首先,“项目经理”蓝心大模型立刻分析,它知道“最近”是时间限制,“口碑好”意味着要查评分和评价,“国产科幻”是类型筛选,“推荐”则需要整理出条理分明的介绍。
它把这些任务拆分好,然后把搜集具体电影信息的活儿,派给了“情报搜集员”火山引擎。
火山引擎马上行动,从网络上抓取近期上映的国产科幻片名单、豆瓣评分、观众评论、剧情简介等海量原始资料。
这些资料又多又杂,如果直接扔给你,你肯定看得头大。
这时候,“专家”豆包大模型就出场了。
它快速阅读和理解所有资料,去伪存真,提炼精华,把最有价值的信息整合成一段图文并茂、语言流畅的推荐语,可能还会附上购票链接。
最后,这个完美的答案再通过“蓝心小V”那个听起来很自然、很有感情的声音,清晰地告诉你。
整个过程可能也就几秒钟,但背后却是三个角色的无缝衔接,这才让简单的问答变得既准确又贴心。
当然,如果一个技术只是让我们的娱乐生活变得更方便,那它的价值还不够完整。
真正有温度的科技,是能够关怀到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
这次“蓝心小V”的升级,在一个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的地方,展现了它特别温暖的一面,那就是在无障碍服务上的进步。
在中国,有数量庞大的视障朋友,对他们来说,很多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日常小事,都可能是一道坎。
比如和家人朋友在外吃饭,面对一桌子菜,想知道具体是什么,总是不好意思一遍遍地问别人。
现在,通过vivo手机上的“看见”功能,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方式。
视障用户只需要举起手机,对着菜肴,AI就能告诉他答案。
这背后,同样是那个高效团队在工作。
手机摄像头捕捉到画面后,“项目经理”蓝心大模型知道用户的需求是识别物体,于是把图片信息发给“专家”豆包大模型。
豆包的视觉能力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它不仅能认出这是“一盘鸡”,还能结合抖音百科等知识库,告诉你这可能是“大盘鸡”,里面有什么配料,大概是什么口味。
同样,出门在外,前方的台阶、路上的障碍物、电梯里的楼层按钮,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看”清楚,然后用语音提醒用户。
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功能了,它更像一双可靠的“眼睛”,在实实在在地帮助一部分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他们的生活便利性和尊严。
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让我们看到了国内科技企业在追求技术领先的同时,也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说到这里,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摆在面前了:手机AI变得这么聪明,能看、能听、还能分析我的习惯,那我的个人隐私怎么办?
它会不会把我的照片、聊天记录都传到云端去“学习”?
这个担忧合情合理,也是所有科技公司必须严肃回答的问题。
在这方面,vivo和火山引擎也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通俗点说,就是给你的个人数据上了一把“硬核安全锁”。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
你的个人数据,就好比一批贵重的黄金,需要从你手机这个“金库”,运到云端的“加工厂”去处理一下。
以前的办法,可能是用一辆普通卡车运输,虽然车门锁着(数据加密传输),但到了加工厂,卸货加工的时候,黄金是暴露在外的。
而现在采用的“机密计算”技术,相当于升级成了一套顶级的安保押运系统。
首先,你的数据在离开手机前,就被放进了一个全副武装的“装甲车”里。
这辆“装甲车”到达云端后,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卸货,而是直接开进一个独立的、全封闭的“私密保险库”里进行处理。
这个“保险库”是基于硬件技术打造的,就连数据中心的管理员都无权打开,更看不到里面是什么。
在里面处理数据的,也只有获得授权的AI程序,就像一个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处理完后立刻把结果重新装回“装甲车”,原路送回你的手机。
在整个过程中,你的原始数据始终被包裹得严严实实,没有在任何环节以能被直接读取的形式出现。
这种从头到尾的严密保护,就是在告诉用户:你可以放心地享受AI带来的便利,你的隐私安全,我们是动真格在守护的。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对用户隐私的敬畏和保护,比技术本身跑得多快,可能更为重要。
配资门户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